自我于1987年走进光华园,一晃38年就要过去了,而学校也将于今年迎来百年校庆盛典。百年校史,溯源光华。1925年创办于上海的私立光华大学,于抗战期间内迁办学,在成都浣花溪畔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从此成都西郊有了光华村,光华园。而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也就成为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于今,伫立于西南财大光华校区教学大楼花坛中,以英文字母“V”造型寓意抗战必胜的光华铁树,以其铮铮铁骨见证了光华大学内迁办学以来近九十年变迁发展的历史,成为赓续光华,“经世济民、孜孜以求”西财精神的象征。
我与光华大学的缘分,其实要早于我进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78年10月我成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统考录取的首届本科生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开学不久后,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内封上见到了光华大学藏书印,第一次知道了光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
在上海读完本科回到四川工作五年后,我又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系录取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曾想,踏进光华园听到学校办学历史,看到神奇的光华铁树,方才知道自己竟然与光华大学如此有缘:平生所读的两个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竟然都与曾经的光华大学息息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历史都能追溯到光华大学,自然成就了两校之间的别样缘分和友谊。我人生中两段重要的求学经历,又恰恰是在这两所大学度过。
如果说本科四年在华东师大丽娃河边的学习生活中,我对于光华大学的印象仅仅是借阅图书内封上那个光华大学藏书印,那么数年后考入西南财经大学读研,光华大学的存在已然不局限于曾经的藏书印了。
还没有踏进校园,首先就进入了光华村(街)。学校大门外周边经营的那些小餐馆,主要服务对象自然是西财师生,有的还径直打出了“光华”的名头,如光华牛肉馆,可见历史上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社会影响不容小觑。
进入西财南大门,也就走进了光华园。虽说时过境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办学时的房屋设施等已难觅踪影,但只要当年谢霖副校长亲手种植的铁树仍生机勃勃伫立于此,光华人弦歌不辍,国难时期育才救国,期盼民族复兴的精神就展现在此!这里,正是赓续光华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的光华园。
光华园内,有诸多以“光华”命名的建筑和道路,如光华会堂、光华楼、光华南路和光华北路;学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工程赋名光华英才工程,学校学术传播交流的学术殿堂名曰光华讲坛,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名为光华杯的体育赛、辩论赛和创业大赛等诸多赛事。无疑,这是西财人尊重历史,承继光华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具体体现。“光华”俨然一方文化传统名章,深深镌刻进西财的办学历史,在西财人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西财人以“廉续光华传统,致敬光华前辈,发扬光华精神”为傲。
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这两所与光华大学均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大学,虽然相距遥远——一在东方名都上海,一在西部名城成都——然而光华精神对这两所名校的影响和对师生的感召却是一致的。两校都极其重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标梁之才,诚应了当年光华大学培养学子“出为圭璋”的理念。而两校的诸多教师秉承教书育人、为国育才之理念,不仅严谨治学,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在课余对学生关爱有加,主动提携学生,助力于培养学生成才。对此,我受益良多。在华东师大读书时,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授课老师是陈伯根教授。陈伯根教授曾参加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先生所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记得在讲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内容时,伯根老师安排我们进行专题讨论后,收走了我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发言提纲。当提纲返回时,我看到了伯根老师的批改意见,他不仅肯定了我其时对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共同调节经济的理解,而且明确提出让我进一步完善思路后撰文投《文汇报》理论版。遗憾的是,由于自己当年信心不足,没能按伯根老师要求投稿。但就是因为批改了我的这个讨论提纲,伯根老师开始关注我。那个暑期放假后我没有返家,有一天我正在宿舍看书,伯根老师来到宿舍并送我一张参会请束,要我去参加一个有关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学术报告会。老师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这就是要助我成才呀,所以我自是毕生难忘。
在考入西财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期间我先后师从王永锡、刘诗白和袁文平教授,并受益于三位老师的悉心培养。永锡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其时他虽然肩负学校党政管理的重任,但对于我的思想和学业都从严要求,不仅明确要我每隔一段时间去向他报告思想和学习情况,而且还提携我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读研三年中,永锡老师将我引上了治学之路。我作为永锡老师助手,参加了关于国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著作评介的研究课题,参加了全国高校《资本论》研究会在上海的学术年会。
留校工作两年后,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诗白老师和文平老师,二位老师都对我的成长付出了诸多心血。攻博期间,经二位导师提携,我先后参加了诗白老师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原论》《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课题的研究撰稿,也参加了文平老师所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理论、政策、运用》一书的撰写工作。期间,永锡老师此前让我参与的研究课题(著名经济学家宋涛先生主持),其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在1992年正式出版。正是因为导师们的接力培养和用心提携,方才让我在经济研究之途上取得了些许成绩。老师们为我的成长呕心沥血,弟子谨记于心感铭肺腑。
无论是华东师大的老师,还是西南财大的老师,他们为国育才的不懈付出和无私奉献,同光华大学培养学生“出为圭璋”的理念自是一脉相承。当我成为西财教师后,也努力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学生“出为圭璋”,致力于引导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门人才,以所学全力报效国家和人民。令我欣慰的是,我所指导的24位博士弟子中,迄今已有多位成长为大学教授,还有弟子已经成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也在立德树人的事业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望。可以告慰光华前辈的是,你们培育英才以图民族复兴的愿望将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培养学生“出为圭璋”的光华育才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光华理念和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值此即将迎来西财百年校庆之际,自己作为与光华大学缘分不浅的两校学生,谨以此回忆文字庆祝西财百年校庆,同时也是印证光华理念和精神的世代传承。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本文作者:程民选,经济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