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来信(十一)】| 从光华门到通博楼,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青春答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4

百年弦歌,馥郁芬芳;黄浦浣花,薪火相传。作为西南财经大学2013级人文学院新闻学的学子,我因母校与温江结缘,如今已在温江扎根12年有余。岁末年初,我应学院之约,以校友身份重游母校,万缕回忆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那段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值此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与最深切的敬意。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母校不仅赋予了我知识,更塑造了我的人格与理想。在人文学院的课堂上,我学会了用新闻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的力量传递真相;在光华园的每一个角落,我感受到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体会到了“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的学术氛围。母校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心怀热忱,脚踏实地。

岁月留痕,温暖印记

每当回忆起母校,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地标与学习场所。光华门巍然屹立,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每当我穿过光华门,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庄严与自豪感,仿佛每一步都在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图书馆是我大学四年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三楼靠窗的座位是我的“专属宝地”,那里能望见窗外的银杏树,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页上,连纸墨香都裹着阳光的温度。为了抢到这个座位,我常在冬日清晨六点裹着羽绒服排队,和几个熟面孔的同学互相打趣:“今天又是‘考研党’和‘考公党’的战争啊!”。图书馆的灯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我求知的每一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

还有那充满现代气息的通博楼,是我们新闻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场所。大二那年夏天,我们小组为完成《非遗文化保护》课题,专程赴汶川采访羌绣传承人陈阿婆。返程后,五个成员挤在教室角落里剪片子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电脑屏幕上铺满羌绣纹样的特写,地板上散落着啃了一半的面包,凌晨三点的教室回荡着陈阿婆那句“绣花针比锄头重,因为绣的是羌族的魂”的同期声。最后小组作品得到指导老师的肯定,他对我们说:“新闻的温度不在笔尖,在脚下。”

春风化雨,师恩如灯

在母校的四年,我有幸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以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以时任新闻学系系主任孙宁丰老师为代表的专业课老师,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彼时我还是一个刚从大山走出的腼腆少年,课堂上连老师点名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孙老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设计了一场“你心中最有感触的一本书”分享活动。轮到我时,我攥着《平凡的世界》的手稿,声音颤抖到几乎听不清。然而,孙老师始终微笑着注视我,甚至在分享结束后带头鼓掌:“你的视角很独特,这就是新闻人的‘平凡之光’!”那一刻的鼓励,让我第一次在讲台上挺直了脊背。此后的课堂,我逐渐敢与同学争论选题,敢在模拟发布会上提问——是孙老师用包容与信任,为我点亮了自信的灯。

公共课老师中,教授《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的叶俊老师让我尤为难忘。他用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他在课上播放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片段,并让我们用文字描述自己对“孤独与自由”的理解。我写了一段关于家乡山水的随笔,他点评说:“你的文字里有种天然的韵律感,像一首未完成的诗。”这句话让我第一次明白,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的灵魂。

还有许许多多母校的老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他们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家国情怀。他们的教诲,让我在毕业后依然能够坚定信念,勇敢追梦。

百年回望,精神永存

回首百年,母校从烽火硝烟中走来,历经风雨,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光华大学的创立到西南财经大学的蓬勃发展,一代代先贤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作为西财学子,我深感自豪,也深知肩上的责任。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无论身处何地,我都将铭记“治国兴邦、奉献社会”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母校的教诲。

百年征程,再谱华章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新的百年。作为新时代的西财人,我坚信,母校将继续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孜孜以求”为动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为社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而我,也将以母校为荣,以奋斗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母校的教诲,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母校争光,为祖国添彩。

百年风华,感恩同行;未来可期,再谱华章!衷心祝愿母校百年华诞快乐!愿母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再创辉煌,愿每一位西财学子都能在母校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记

重游母校时,我特意路过图书馆三楼的靠窗座位。阳光依旧斜斜地铺在桌面上,仿佛还是那个攥着保温杯、埋头查资料的冬天。转身离去时,听见两个女生兴奋地讨论着要去汶川做实践调查——原来,光阴流转,青春的故事永远崭新。

本文作者:蒋平,2013级新闻学专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