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来信(十)】| 一根扁担挑进大学门:我的五元求学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0

1961年,我考入成都大学(编者注:1961年学校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工业经济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回眸过去,重忆求学岁月,感受颇多,四年的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无限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记得我高考那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所在的涪陵更是重灾区,当时学校老师教育我们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高考完后,我放下升学思虑,计划投身于就业实践。

一天,乡里一位同志给正劳动的我送来一封挂号信,一封令我既喜又忧的挂号信——成都大学录取通知书。喜的是十年寒窗终得来跨入高等学府的机会,忧的是求学之路将给父母再添沉重负担。所以,我决定放弃入学机会。但是,我二姐坚持“有知识才能摆脱贫困”,于是她努力并成功劝服父母支持我上学。一家人东拼西凑终于找齐了我上学的路费。记得那天,是母亲和二姐一同把我送上轮船。自此,我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和父母、亲友的重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求学路。

对于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的我来说,大城市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成都北门火车站搭乘公交到通惠门后,带着一根楠竹扁担及上面简陋的行李便进入了一心向往的光华园。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棵至今还依然挺拔的“V”型光华铁树。而后,校园的美丽风光便慢慢化影成形——垂柳依依,鸟飞蝉鸣,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啊,原来高等学府这么美,让我这个从山区农村出来的孩子大开眼界!

来到学校后,我身上仅剩五元钱,正担心怎样报到,结果学校党组织和老师们对贫困学生十分关怀,报到时没让我交费,而且系上的老师通知我可以享受甲等助学金,每月还给我发两元零花钱,当时我心中特别激动。入学时,冯家禄书记、吴世经主任亲自作专业介绍,同时还让李永禄老师介绍大学学习方法,这些报告我都听得特别专心,所记笔记保存至今。熊亚君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指定我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兼班长,她常找我谈心,介绍学生工作方法,在老师指导和同学们帮助支持下,我尽力把班上各项工作搞好,也因此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为了不增加父母负担,在上大学期间我利用星期日和寒暑假去参加有偿劳动。记得在校农场挑粪淋菜,劳动一天可挣一元钱,有个暑假我在三砖瓦厂挖、担泥土一个月,虽然手上打了不少血泡,背也晒脱一层皮,但收获不小,得了三十多元钱,当时拿那么多钱,心中特别高兴。在生活上我很简朴,穿的多半是补丁衣服,我在班上针线活还算可以,不但为自己补衣服,还时常为其他同学补衣服缝被盖。

简陋贫寒的生活境况,不但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消磨我的意志,反而激发了我勤奋学习和积极向上的斗志,我经常提醒和告诫自己:我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能在高等学府学习,全靠党和人民养育着我,我绝不能辜负这份真情,只能以自己的优异成绩、优良品质来报答这份“养育之恩”。在大学期间我十分珍惜光阴,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上课之外,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阅览室或原教学大楼小河边上看书度过。经过努力,在大学各科的学习成绩都在四分以上(当时五级记分制)。

四年的大学生活,恩师们不仅教我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教育我如何做人,如吴世经教授、冯家禄书记、雷瑶芝教务长等,多次教导我们一个人必须言行一致,行胜于言,要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等。恩师们的教诲,对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毕业留校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荣获省、市优秀政工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能有这些进步,能取得一点成绩,都是与党组织的培养、恩师教诲、同志们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依然健在和已去世的恩师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恩师的教诲,祝母校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作者:刘光明,1961级校友。原载于《情系光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