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西财(四)】|“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24

我和张允和(周有光夫人)是光华大学的同学,我们都是在张寿镛校长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毕业于1927年,允和毕业于1932年。不幸的是,允和于2002年8月18日在北京去世了。

允和是光华大学接收的第一批女同学之一。当时正是上海各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开始时期,光华大学建造了女生宿舍,女同学组织了女同学会,允和被选为会长。当时的学生会参加校务工作,所以允和跟张校长有许多接触的机会。

有一件事,允和念念不忘。光华大学每年举行演讲比赛,一次比赛中,允和得到的评分和另一位男同学相等,两人并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担任评判委员会主席的张校长将投出决定性的最后一票。张校长经过退席考虑之后,把票投给了允和,于是允和摘得桂冠。一个女学生得到演讲比赛的冠军,不仅轰动了光华大学,也在上海大学界传为佳话。这枚金质奖章成为允和的传代之宝。

有一年,女生宿舍忽然起火。幸亏发生在白天,没有人受伤,但是楼房烧毁,行李和书籍付之一炬。张校长亲自来指导救火,并为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的困难问题。张校长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临危不惧,镇定应对,理智处事,分清轻重缓急,同学受到一堂为人处世的教育。女同学深受感动,都说张校长爱生如子。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要为圣约翰离校师生创办一所私立大学,这是一件重大而艰难的事业。会议推举张寿镛为校长,当时他担任沪海道尹才几天,临危受命,知难而进,毅然应承了这个时代的呼唤。

创办光华大学有三大问题:生源问题、师资问题和经费问题。张校长首先聘请当时威望最高的两位教育家:朱经农先生和廖茂如先生(1927年担任副校长兼附中主任)。经过他们悉心规划,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壮大教师队伍。不少著名学者出于爱心,欣然前来光华任教。光华大学教授阵容光辉夺目,胜过圣约翰,成为当时全国大学的翘楚。

张校长还是理财能手,在他的号召下,学生家长踊跃捐赠,社会人士也纷纷赞助,捐款源源而来。又得到学生家长王省三先生慷慨捐助上海近郊大西路地皮百亩,作为校址。还得到南洋华侨捐建三座教学主楼,立刻动工修建新校园。光华大学建校比较顺利,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觉醒。可是,如果没有张校长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是得不到成功的。

学校草创期间,我们曾在霞飞路临时校址及大西路空地芦席棚的课堂上课。当时我家经济困难,付不出学费,校长室需要一个文书员,我投考被录取,免除学费,每月还有30元津贴,解决了我上学的经济困难。校长室文书工作是写往来的中英文书信,我在工作中也学到许多张校长的办事方法。

张校长的办学原则是,按照当时公认先进的英美教育方法,实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校行政人员不多。校长、教授和学生亲如一家,打成一片。

抗日战争期间,张校长请会计界元老谢霖副校长为代表,到成都开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要把大学教育拓展到西部,这正是张校长的远见卓识。张校长在上海孤岛和沦陷期间,苦心孤诣,努力维持光华大学和附属中学办学。

令人遗憾的是,张校长于1945年7月在上海溘然长辞,终年七十岁。他老人家没能见到抗战胜利的场景。

历史是永远不会忘掉张寿镛校长创办光华大学的这段可歌可泣的事迹。

本文摘编自《光华精神、光华人》。作者: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1927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曾任教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