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来信(九)】| 复旦教授周文:我的光华村,我的西南财大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10

黄浦浣花,薪火传承。西南财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一直想着写点什么来纪念,却又总是犹豫中,不知如何下笔。

回顾自己的一生,应该说入读西南财大,是我一生的荣幸,始终不忘在财大接受的学术训练。几次受邀回去任教,却又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教授我们的老师身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曾经的教诲仍犹在耳边,也时时在鞭策着自己。

当年就读的西南财大光华校区面积不大,但是却充满浓浓的学术氛围。与我现在的学校一样,最为标志性的建筑物是光华楼,不同的是西财的光华楼是呈钱币形状的高楼,而复旦的光华楼被称双子楼;相同的是,两者都成为师生、校友、访客拍照留念的地标。

在复旦的校园,除光华楼外,并没有其它“光华”的标志。而西南财经大学却始终与“光华”紧密相连、相映成辉。V型双杈铁树如今依然挺立,名为“光华铁树”;学校校园被称为“光华园”、礼堂名为“光华会堂”、标志性建筑主楼也叫“光华楼”;附近的村子也因校得名“光华村”;还有“光华南/北路”、连接成都市青羊区和温江区的主干道叫“光华大道”、学校校歌第一句“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都是深深刻上“光华”烙印的地标和文化符号,早已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可以说,“光华”的名称已经成为了西南财大的文化图腾。

旖旎的光华园里,众多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名师大家,让学校发展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之上。例如《资本论》中文本的最早译者、著名经济学家陈豹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理论专著作者、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曾任四川财经学院临时院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留美学者吴世经教授;老一辈统计学家刘心铨教授;国家分配论提出者、著名财政学家许廷星教授;“两种生产一起抓”理论提出者、著名人口学家刘洪康教授以及杨佑之、梅远谋、李孝同、杨声等教授,他们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刘诗白先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面旗帜,更是该领域研究学者的代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财经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格致诚正、兴学报国,有着浓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并且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经世济民、励精图强,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国家经济腾飞的新征程,西南财大的师生们都奋力写下了隽永篇章。作为财经高校,因为一直强调理论底蕴,因此有着综合大学的气息气韵。身处西部却总是引领学术前沿,搏击理论研究潮头,无数学者始终活跃在国内国际学术研究第一方阵。西南财大的研究氛围和学术水平始终居于财经类高校前列,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一直得到社会公认。

当年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李萍教授讲授高级政治经济学、刘灿教授讲授制度经济学、程民选教授讲授产权理论、丁任重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还有王朝明教授等都给我们上过专业课程。当年那个时候,风靡一时的是西方经济学,最时尚和主流的是计量与模型。因此,读博期间,让我们压力最大的是“三高”,我们每天念叨的也是“三高”——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印象最深的是平新乔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不断反复研读和推演不知多少遍。若干年后,有一次与平新乔教授一起开学术会议,与他谈起当年学习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的感受,他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最崇拜的学者。

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我受到的学术训练得益于西南财大,一生受用。因此,今天时时满怀感恩之情。回想起做博士论文时大量广泛阅读文献的经历和体会,至今感慨良多。依稀记得,当年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和第一届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这么多年,更让我受教的是,我的导师丁任重教授严于律己,做《经济学家》常务副主编,从不轻易刊发自己学生的文章;从事管理工作时,更是克己奉公、毫无架子,骨子里永远流淌的是学者血脉,始终秉持着学者本色。

西南财大现在主校区已搬到温江,虽然也去开过多次学术会议,感受过校园风光和氛围,但总还感觉生疏,记忆的最深处依然还是光华村。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时的学习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老师们的教导仍然在耳回响。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也祝西南财经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再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周文,西南财经大学2003级政治经济学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